精神科 王浩威 醫師

5.

  西方學者對自我傷害有一些初步的流行病學調查。在性別方面,近年男生有逐漸增多的傾向,但在男女比例上,女生是男生的五十倍,幾乎可以說是以女生為主。統計結果顯示自我傷害的比例,在總人口是佔百分之一.四時,也就是指女性自我傷害的比例是百分之二.八;在社區大學男女全體學生佔百分之十二,同樣是指女性社區大學學生高達百分之二十以上。在有暴食或厭食等飲食疾患的人口裡,自我傷害甚至高達百分之三十五至百分之四十。

  同樣地,自我傷害的行為不是只有割傷自己,還包括:用尖銳物割皮膚(百分之七十二)、打捶自己、拉扯頭髮、頭去撞牆、過度用力的壓傷、咬自己的手臂、燙傷自己、破壞舊傷口、咬破唇舌或手指,甚至更嚴重的還有挖掉自己的眼睛、切掉自己的肢體、手臂或生殖器或剝掉自己的皮膚(特別是臉部)。

  前文提及的學者法瓦札,在一九九三年的一篇論文裡,將自我傷害做進一步的分類:

一、重大自我傷害(major self-mutilation)

發生的頻率不高,但身體相當的部位被去除或破壞,因而造成永久性的形體損毀。通常發生在精神病狀態或急性藥物中毒。

二、刻板重覆的自我傷害(stereotypic self-mutilation)

固定的自我傷害,通常是週期性且刻板重覆的,最常見的是撞打頭部,包括以頭撞牆或以物體打頭。是機構中的智障者最常見的自傷行為,但也發生在自閉症、精神病或精神分裂症的情形。

三、表層自我傷害(superficial self-mutilation)

情緒障礙的重要指標,不會造成生命危險或身體損毀,偶而才發生,少有規則性重覆的情形。但有些則發展為上癮行為,甚至整個人腦海都一直在想著這衝動。這也是青少年問題中最應注意的。這情形又再分成三種:

 a.強迫性自我傷害(compulsive self-mutilation)

  扯頭髮、刺皮膚、擦皮膚,主要是去除主觀意志中皮膚的缺點或瑕疵,是強迫症狀的一部分。
 
 b.偶發性的自我傷害(episodic self-harm)

 c.重覆性的自我傷害(repetitive self-harm)

  兩者的差別在於程度之分。偶發性的通常是發生在不覺得這是怎麼一回事,也不認為自己在自我傷害的人,經常出現在急性適應問題。然而,偶發性的可能發展為重覆性,重覆性自我傷害的個案甚至沒在做這事時,還不斷想著這一行為;同時,也承認自己是自我傷害。經常,他們會形容這行為像上癮一樣,無法停下來。

6.

  《割腕的誘惑》是紐約著名的臨床心理師史蒂芬.雷文克隆的著作。他過去是以擅長治療厭食症和暴食症聞名的臨床工作者。自我傷害行為雖然是這十多年才在西方世界逐漸受到注意的臨床議題,相關的書籍卻也有十多本。然而,在這些書中,有些太偏學術的討論(如法瓦札的《身陷折磨的肉體》),有些則需要精神分析理論基礎(如賈德娜的《自我傷害》),有些只是簡單的認知行為取向治療而沒處理根本的人格問題(如K. Conterio 和W. Lader 合著的*Bodily Harm*),更多的則是僅止於現象的描述、診斷、藥物等討論而已。

  然而,《割腕的誘惑》這本書雖然沒用洋洋灑灑的篇幅描述這症狀相關的學術討論(其實,這種學術討論對個案、家屬及基層助人工作者往往是沒有實質助益的),但是,他對個案處理過程的細膩描述、分析面對問題時應該有的敏感度、隨著療程的進展可能出現的不同困難、面對家庭應注意的事項,還有一些特殊相關議題(如亂倫、性侵害等)應如何謹慎處理等等,相關的人士讀來都是十分有益的。

  從書中可以看出雷文克隆的治療風格是十分精神分析取向的,但可貴的是,他描述這些現象和治療過程時,幾乎不用精神分析的專業術語,反而用盡可能的淺白文字來說明。然而,文字雖然淺白,但他觀察到的現象和描述的過程,是如此的細膩和思慮週到,十分教人佩服。我在閱讀的過程中,經常不自覺地沈溺在他的思維裡,聯想到我自己過去處理相同個案的經驗。我原以為自己已經相當有經驗了,可是和這一本書相比,才發覺自己疏忽了許多重要的細節。

  雷文克隆的治療風格,依我的猜測,應該是受到肯伯格(Otto Kernberg)這位心理治療大師的影響。肯伯格是美國當今最具影響力的精神分析師。他受英國客體關係理論的影響,發展出自己的理論,對於自戀性人格和邊緣性人格的治療,有著突破性的影響。而雷文克隆在治療自傷個案時,以精神分析(特別是客體關係理論)作為分析理解的參考依據,大量運用面質(confrontation)、自我揭露(self-disclosure)和立即的同理支持,就是典型肯伯格的風格。

7.

  自我傷害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它可能好轉或變更遭嗎?

  的確,就我自己的經驗,我十分同意《割腕的誘惑》中雷文克隆的說法,這是一個至少需要兩、三年的治療。

  兩、三年的治療,這樣漫長的路途,乍聽是教人沮喪的。只是,如果了解自我傷害,其實是過去十多年來成長過程方向走偏的結果,我們就不會覺得用兩、三來彌補十多年的成長問題是太遙遠的路。

  被英國的狗仔隊發現有自我傷害和暴食、厭食問題的黛安娜王妃,也同樣多虧了狗仔隊的報導,人們才知道黛安娜王妃其實接受過很長的治療。有一張偷拍的照片,剛好就是黛安娜正步出診所後門,而她的女精神分析師站在門口送她出門。幾年以後,大家都看到黛安娜的改變。她不再是天真無邪的小女生,而是成熟嫻靜,永遠可以真心微笑的女人。她不再在乎查理王子的婚外情,而是跟威廉、哈利兩位小王子有更多親密的互動,也開始參加有關兒童福利和反對地雷等武器的諸多公共事務,甚至也開始追求自己的愛情了。

  雖然黛安娜不幸車禍身亡,但她在去世以前的種種跡象都顯示,自我傷害行為不僅是可以治癒的,而且隨著病情的改善,個人也更成熟,心靈更提升。

  自我傷害雖然悄然來襲,如沈默的瘟疫,不知不覺地出沒在我們日常生活任何可能的角落,但是,這「瘟疫」絕對不是絕症,只要我們願意停下來傾聽,願意伸出援手,做長久的關懷。(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gelmi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